原创 WeRead Team 微信读书 2023-09-15 18:32 发表于广东
“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努力工作?”近日,针对网友关于商品价格太贵的评论,某位主播的这番回应引发了网上的热议。
网友们认为,我们不该忽视当下普通人面临的真正困境,应珍视每个人的努力、付出,不该用不公平的标准来评判他人。
当“努力就会成功”的信念不再引起世人的共鸣,你会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世界?
今天推荐的书籍,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处境、阶层问题以及社会的深层结构,帮助我们激发自身潜力,实现人生的幸福。
01
**
**
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我不涨工资,只是因为我不努力吗?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然而,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在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看来,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
_ |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就越不可能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这种逻辑显示优绩至上原则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性。对我们的命运负有个人责任的观念过于强烈,让我们很难换位思考。——《精英的傲慢》,桑德尔 | _ |
---|---|---|
面对优绩的霸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
或许当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我们将走向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理想公共生活。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样东西贵,是否必然意味着其消费能力低?即使是消费能力低,是否意味着他的个人价值可以被评判、否定?
“贫穷”这个词,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的。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那些没有积极有效地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人,则被视为“穷人”。
_ | 社会生存质量的权力斗争变成了获得更多金钱的斗争……它在现代生产者的思想和行动中灌输的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精神”,不如说是以经济水平评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倾向。这也把人的动机和对自由的渴望牢牢地、不可逆地转向消费领域。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社会后续的发展——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鲍曼 | _ |
---|---|---|
消费主义社会带来的困境,其中有着现代社会更深层消费模式的作用。当我们普遍陷于房子、车子、子女抚养等困境中,如何才能够度过有尊严的一生?
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在这部作品中,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读完此书,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就是鲍曼定义下的当代“新穷人”。当我们接受消费社会的现实,并对此始终保持警觉,才会有反抗的可能。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当普通打工人被质问“有没有努力”时,被借助时代风口实现阶级跃升的高阶打工人蔑视时,耻辱和怨恨情绪也会滋生。
“优绩”导致的赢家和输家划分,正在造成巨大的破坏,对于那些在激烈竞争、补习班、“996”中胜出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同时,优绩社会还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倦怠感,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也正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这种倦怠感耗尽了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灵。这更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
_ | 人们应当学会,“受到刺激不要立刻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拥有阻止、隔绝的本能”。精神匮乏以及卑鄙的行径,这些都是由于“没有能力抵挡刺激的作用”,无法拒绝刺激反应。立刻做出反应、回应每一个刺激冲动,这已经是一种疾病、一种倒退,也是疲劳、衰竭的征兆。——《倦怠社会》,韩炳哲 | _ |
---|---|---|
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等种种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在令人疲惫不堪的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重建闲适的空间?
在这本书中,新生代哲学家韩炳哲就像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为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他把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洞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韩炳哲充满灵性的哲思、一以贯之的犀利,将带给你凝视深渊的勇气。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02
面对现实,我们可以做什么?
虽然努力工作不一定会涨工资,但在如今的社会规则下,努力工作依然是我们获得经济回报、实现自我的最主要方式。当我们陷于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如何直面和肯定生活的意义?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二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工人……在事后追忆这些工作经历时,他感慨道:
_ | 如今我不会再为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感到惶恐不安,相反,我珍视自己的个性。虽然我仍然很无知和胆怯,但在这之下多了一份坚持和信心。此后无论我打工或写作,那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自我精神的建设。——《我在北京送快递》,胡安焉 | _ |
---|---|---|
在这本书中,胡安焉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曾经的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然而,“工作是生存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目的”。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翻开本书,你将看见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当下,年轻一代正在经历巨大的焦虑、迷惘和心理压力。如果我们不是优绩主义的幸运儿,如何想办法过好这一生?
“更加关注当地”,而不是“梦想远大,想要拯救全人类”,或许才是当下年轻人需要构建的生活愿景。学者项飙在与《精英的傲慢》作者桑德尔的对谈中,强调了“附近”这一尺度,在我们寻找生命意义过程中的重要性:
_ | 关注你的周围,了解附近的人,你的父母如何生活,谁是你的邻居,谁在清扫你的街道,垃圾是如何被收集的,然后在附近、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中找到意义,而不是白白做梦……做白日梦的时候,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霸权的俘虏。真正的自我是在附近、在你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找到的。——《走出对成功的崇拜》,《单读》第33辑 | _ |
---|---|---|
除了项飙与桑德尔关于优绩主义陷阱的讨论,本期《单读·多谈谈问题》还收录了另外8篇长访谈,针对历时性的问题,由许知远、郭玉洁、柏琳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吕植……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对话从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网络暴力、大数据、普遍性的情绪低落、“躺平”等现象聊起,反思影响今天“时代情绪”的复杂因素,也关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
在这个“下沉年代”,请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点击下图阅读本书-
-END-
powered by kaifamiao